Home > 最新消息 > 物聯網感測器計畫有成 期建立台灣自主技術
2016-06-06

物聯網感測器計畫有成 期建立台灣自主技術

物聯網感測器計畫有成 期建立台灣自主技術 2016/06/06-羅上修 更新時間:2016/06/06 05:52 台北訊 物聯網鋪天蓋地而來,儼然即將掀起全球商機爭奪戰,台灣當然不會置身事外,更希望能藉此新興趨勢再創產業輝煌。盤點台灣在物聯網的優劣勢,毫無疑問的,長久累積的資通訊實力讓我們在物聯網的網路層與應用層多有掌握,相對來說,對於底層(感測層)的著墨就少之又少,這是台灣全面布局物聯網市場的隱憂之一。 有鑑於此,科技部工程司推動「物聯網感測器服務平台專案計畫」,透過國家實驗研究院轄下的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與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聯合建構感測器原型服務平台,協助學界實現前瞻研發成果,橋接感測器原型至台灣產業應用。預計計畫全部完成後,即可進行感測器試量產,進一步實現推動台灣感測器元件技術自主化。 法人提供協助 加速學界研發進度 物聯網主要架構大致可分為感知層、網路層與應用層,每一層都有其對應的相關技術與產品。其中的感知層部分是由各式感測裝置所組成,擔任現場即時且長時間的資料蒐集任務。「由於物聯網應用分散,對於感測器的需求少量且多樣,因此台灣投入業者少。」負責此計畫的科技部工程司研究員阮昌榮說明此計畫的誕生,「於是我們就從學界著手,篩選全台各大學投入相關感測器的團隊,透過計畫提供協助並橋接廠商參與,藉此希望能加速感測器的商業化量產。」 計畫執行至今即將屆滿一年,承辦單位國研院儀科中心特別舉辦成果公開展示會,來自臺灣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成功大學、中央大學、中正大學、中山大學及南臺科大等8所大學,共計17組學界團隊同時展示自主感測器元件研發成果,此次的展出依感測器應用情境分為:穿戴式裝置與個人照護、虛實融合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CPS)、車聯網與泛用型感測器等四大領域。 「透過法人的加速作用,這些大學團隊的研發得以取得具體進展,」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葉哲良博士說明指出,「大學團隊通常僅專注於感測器本身的開發,而法人可以針對分析電路及測試部分提供助力。」透過國家實驗研究院的整合引介,相關團隊可以共用晶圓廠的半導體製程,甚至是共用晶圓,有利於於各團隊進行晶片驗證,也就能加快開發進程。 民間業者參與 縮小規格落差 為了要讓這些學界團隊的開發成果能通過民間業界考驗,此計畫一開始就邀請相關業者參與,葉哲良主任表示,「我們請業者直接開出感測器的規格,如此能縮短開發成果與實際量產之間的規格落差。」應邀出席參與本年度公開成果展示的廠商包括聯發科技、上銀科技、大銀微系統、研華寶元數控、車王電子、東台精機、乾坤科技、晶元光電、鴻海精密、瑞昱半導體、光寶科技、漢翔航空工業、伸興工業、鐿鈦科技、台灣阿爾卑斯電子、則葳實業等台灣各領域領導廠商。 台灣對於自主感測器的需求是十分殷切的,以工具機用感測器而言,全球需求量約100萬顆,幾乎為德、日少數特定廠商所把持,而感測器單價為1,000~2,000美元,一台工具機至少就需要6顆感測器,台灣工具機業者於是常有成本過高導致利潤空間不大的感嘆。因此,包括工具機業者在內,相關應用領域的廠商皆企盼台灣能自行發展感測器,進而提升台灣物聯網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DIGITIMES中文網 原文網址: 物聯網感測器計畫有成 期建立台灣自主技術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3&cat=10&id=0000472548_EYA667KR3AIQ899O9UZ1V#ixzz4AkvPsszN
 

回頁首往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