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的市場態勢觀察,Apple的iOS與Google的Android嵌入式作業系統,兩大系統平台發展動向,在智慧型手機市場仍具備相當程度的指標意義。若以實機來觀察,目前iOS與Android兩大陣營最具代表性與技術前瞻性的產品,以iPhone 4s與Galaxy Nexus兩款產品莫屬,iPhone 4s為搭載iOS 5、Galaxy Nexus則採用Android 4.0(研發代號:Ice Cream Sandwich),2款產品會被市場比較的不只是嵌入式作業系統,連整合的硬體、軟體都會一同被市場所檢視。
歸納這兩款代表性的產品,可以理出未來(至少是2012年)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幾大發展方向,分別是雲端技術、語音辨識、螢幕顯示技術、行動支付、臉部辨識/追蹤、多媒體應用、線上軟體商店支援等。
雲端技術 為行動裝置擴充無限資源
自iOS5提出iCloud技術後,其實iCloud並不是什麼新技術項目,iCloud更像是現有分散各個應用App的網路應用的整合版本,例如,透過iCloud存放照片、文件、數位內容,同時在不同載具進行無縫應用,這類應用以往都必須由用戶自己想辦法準備網路儲存空間或搭配App來達成。
在Apple iOS 5中即利用更縝密的整合技術,將相關應用程式的網路整合應用通通納入iCloud技術下,或提供iCloud APIs於iOS 5 SDK中,供App開發商能將iCloud的技術整合進產品中,提供用戶一致性的雲端應用體驗。
相同的,源自搜尋網路服務大廠Google的Android嵌入式作業系統,在整合雲端服務方面就顯得較Apple早許多,因為Android可直接與現有的Google雲端服務深度整合,如電子郵件、行事曆、通訊錄等,都可以透過Google Sync把手機資料與其強勢的自有雲端服務通通整合起來。
比較有趣的是Apple iCloud技術,不只將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透過網際網路應用服務彼此將應用資源串起來,實際上iCloud也延伸至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等應用Mac OS的電腦產品,例如iOS裝置進行拍照時,透過iCloud可利用現有的Wi-Fi無線網路或乙太網路連線,將拍攝照片推送至其他iOS裝置或是轉存至電腦。
iCloud亦善用串流傳輸技術,透過串流技術可以將照片更有效率的分享與呈現,而在行動裝置採取串流技術的優點也相當多,因為串流技術讓使用者可以取用多媒體素材,卻僅需負擔少量的多媒體呈現所需的快取記憶區塊,即便使用者看了數百MB的高檔圖片串流,但實際上佔用行動裝置的記憶體可能僅有作為快取使用的數MB資料量。
語音辨識讓裝置操作更具便利性
以目前熱門的iPhone 4s來看Siri語音助理應用服務,其實其應用的語音辨識技術,已經是相當成熟的辨識分析技術,目前的語音辨識技術已可輕易分辨男/女聲、不同區域腔調、多國語言。
而Siri技術的優勢在於其透過電腦辨識理解的片段文字、句子,還可送回Siri語音助理服務,利用人工智能去判斷、理解用戶「說」出來的問題,同時透過語音合成技術將應答在極短時間傳回使用者手上的iPhone 4s手機上。
觀察語音助理技術,必須仰賴的幾個關鍵除在語音助理後台人工智慧應答技術的高度整合外,其實對於手機本身的硬體效能,必須能因應終端收音、辨識、編碼快速處理需求,當用戶所說的文句完成辨識後,送回後台系統處理的即是人工智慧對話與應答資料回饋,至於在一問、一答間要能做到「即時」回饋,仰賴的即是高效能的網路技術支援,這些在目前的智慧型手機硬體平台,已具備使用語音辨識甚至語音助理的運算需求。
以Google的Android嵌入式系統來說,在2.x版本的系統已具備Voice Commend的整合支援,透過Voice Commend下達Voice Actions,來達到不用手觸按操作就能完成常用操作的目的。而在Ice Cream Sandwich版本中,相較前幾版Voice Commend處理則顯得更加實用。
例如,使用者下達語音指令若出現斷句、或短暫停滯等,系統不會切掉用戶下達的語音指令,透過更完整的判斷機制使語音指令的操作體驗表現更佳,尤其是在使用語音辨識進行簡訊、電子郵件內容輸入時,亦可增加操作效率。
顯示技術提升 強化多媒體應用體驗
在顯示技術方面,iPhone的Retina螢幕畫質雖然在螢幕解析度方面佔有優勢,但實際上在材料科技方面長足進展下,Retina螢幕的畫質優勢已逐漸顯得不再那麼耀眼,例如Samsung在AMOLED技術上持續投入開發,已在大量新款智慧型手機採用HD畫質的Super AMOLED技術,而基於AMOLED技術有相當多優點,如自發光螢幕材質可讓螢幕顯示不用再仰賴背光輔助,自然可以讓螢幕元件可大幅薄化,而AMOLED在對比、更新速度方面也有其材料特性優勢。
面板高對比、高動態表現為AMOLED螢幕長項,實際市場狀況是,AMOLED為基礎的面板在行動裝置的應用優勢較高,但目前元件來源仍以Samsung業者為主,多數行動裝置製造商以Samsung最為積極。另外,也是材料科技的差異,新的智慧型手機大多有螢幕持續加大的趨勢,例如Galaxy Note這款產品,直接在手機定位產品上搭載5.3吋尺寸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