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揚攜手華映量產21.5吋內嵌式觸控面板
2012/06/15-李佳玲 內嵌式觸控技術 (In-Cell Touch)領導廠商劍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劍揚」)與中華映管(TAIEX:2475;以下簡稱「華映」) 昨(14)日於記者會中共同宣佈,正式於2012年第三季量產21.5吋內嵌式觸控面板,預計一舉攻下AIO及桌用電腦等終端產品。現場並提供數台21.5吋內嵌式觸控樣機,供與會來賓親自體驗。
此次記者會宣示為雙方合作的起點,未來將攜手開發更多尺寸之內嵌式觸控面板。內嵌式觸控技術將觸控感測元件整合於LCD面板製程中,終結傳統觸控的外掛貼合,因此被視為觸控產業的終極解決方案,內嵌式觸控技術劃時代的量產勢必全面改寫觸控產業的版圖。
最高良率確保最佳成本競爭力
劍揚董事長錢正治表示,經過10年努力,劍揚已成為世界第一的內嵌式觸控技術領導廠商,在專利布局上,除已獲證17項專利外,更有50餘項專利申請中,劍揚內嵌式觸控技術更創下良率最高、最具成本競爭力、尺寸最大及量產時程最快之世界紀錄,勢將全面顛覆現有的觸控市場。
目前全世界只有極為少數的公司曾成功量產內嵌式觸控產品,而劍揚是截至目前唯一成功使用非晶矽(a-Si:H)標準製程,完成內嵌式觸控量產的紀錄保持者,繼2009年年底成功完成支援筆式多點觸控的21.5吋內嵌式觸控螢幕之外,也在2010年年底成功完成內嵌式手指觸控技術的開發。
預計在2012年年底前導入AIO及Tablet的系統開發專案,今年將有更多不同尺寸的內嵌式觸控解決方案量產出貨。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DisplaySearch 估計,2015年全球觸控面板的銷售量可達14億片,產值約90億美元。內嵌式觸控技術最大優勢在於面板廠僅需使用現有設備採用標準製程,即可充分供應全球內嵌式觸控面板的市場需求。
華映董事長林蔚山表示,此次與劍揚合作內嵌式觸控技術,除了僅須將觸控元件內建在標準TFT製程中,可簡化製程與縮短供應鏈外,其觸控性能亦與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相當,但在良率、成本、生產技術上皆較其他內嵌式觸控面板具有優勢。華映自2010年即已跨足觸控面板領域,除原已建立單片電容式觸控面板技術,透過此次雙方合作,有助於華映多元觸控技術的建立,強化產品競爭力。
挾輕、薄、成本優勢 席捲觸控市場版圖
劍揚內嵌式觸控技術 (In-Cell Touch Technology) 相較於其他類型的內嵌式觸控技術,在量產成熟度及時程上表現最佳,論效能、良率及成本、產品全平面設計,在技術上皆具有優勢。內嵌式觸控技術在不影響原有TFT LCD面板的標準製程情況下,對於面板廠有極佳的整合效率,可以維持高良率並降低總製造成本。
內嵌式觸控技術六大優勢包括:
一、無需外掛套件,成本更低。設計結構簡化,良率提高。因光學感測元件內建於面板之TFT Array Substrate上,在既有的TFT LCD面板製程中不需要額外更動,相較於In-Cell Capacitive及Resistive,製造成本降低且良率更高。產品外觀可達全平面、無邊框設計。
二、更輕更薄,可提升螢幕亮度及畫質。可搭配終端產品設計,選用玻璃(Glass)、PMMA/壓克力、PET Film或各式cover mateiral,並搭載各種光學鍍膜。整體螢幕清晰度提高,具備高耐用度,可在嚴苛環境或使用頻率高的公共空間中使用。
三、面板從1吋~100吋,無尺寸限制。內嵌光學式觸控面板大小無尺寸的設限,只要是標準TFT LCD能製造的尺寸,皆可搭載此種技術。
四、使用LCD標準製程,無產能限制。因使用標準製程,在TFT LCD光罩設計的同時,就將感測器元件做進製程中,故可使用面板廠現有之標準設備及製作流程,且無產能限制。
五、無需校正、不會偏移,無機械式按壓造成面板之劣化。內嵌光學式面板在使用週期中,不需要有人為的校正動作,沒有傳統電阻式觸控螢幕因長期按壓造成的面板劣化,可使維護成本降低。
六、同時支援多點手指、觸控筆及遠端雷射輸入。以光學感測器來偵測觸點位置,同時支援觸控筆、手指、手套及遠端雷射輸入等多樣化的觸控輸入方式,讓系統端的設計能更有彈性。
內嵌式觸控搭載Windows8 加速觸控應用全面普及化
隨著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的蓬勃發展,手持終端產品紛紛掀起搭載觸控技術的熱潮;而 Windows 8搭載觸控功能將進一步促使觸控技術推升至大尺寸產品上。劍揚與華映合作量產的內嵌式觸控解決方案,同時支援十點手指與觸控筆等多重輸入方式,加上無邊框的全平面設計,不但能充分發揮Windows8 之多點觸控使用者經驗,其犀利的成本優勢,更能加速觸控應用的全面普及化。
劍揚領先全球的內嵌式觸控技術結合華映橫跨IT及中小尺寸TFT-LCD的生產技術,將可滿足市場多元產品的需求,提供更完整的觸控解決方案。
DIGITIMES中文網 原文網址: 劍揚攜手華映量產21.5吋內嵌式觸控面板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3&cat=10&id=0000288068_EUX1U8M257YAVR9TDP2OP#ixzz1xooQbkW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