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8


MEMS麥克風具降噪、高效能、小尺寸優勢
2012/10/18-DIGITIMES企劃 隨著3C產品的尺寸越做越小,傳統零組件已遭遇勢必要進一步微縮元件尺寸,其中3C產品必備的麥克風元件,由於傳統線圈結構雖改進至電容式設計方案,得以再尺寸獲得微縮,但音質與干擾問題仍在,必須換用更新穎的設計方案來滿足新的設計需求...


MEMS(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微機電系統,指的是利用半導體製程技術來製作具電子機械功能的微型裝置,尤其是在矽基礎上進行微機械的蝕刻、建置,再包含拾取信號、取樣、轉換訊號等微處理程序,為一整合電子與機械功能的微型裝置,也可定義成一個微型的功能系統。


目前微機電系統的產品應用,大致可分為加速度計、陀螺儀、光通訊元件、壓力計...等,或針對目標應用重新利用SiP封裝,將多種功能的MEMS整合在單一元件,形成一個功能應用組件。在眾多整合應用中,近來最熱門的應用方案,即為MEMS微機電麥克風應用方案。


MEMS微機電麥克風元件 用量持續增加

根據Yole Development資料顯示,2005年全球的麥克風出貨18.4億顆,而其中MEMS微機電麥克風出貨量僅1億顆,市場滲透率5.4%;但到了2010年全球的麥克風總出貨量32.2億顆,MEMS微機電麥克風出貨達8億顆,滲透率攀升速度相當快,可以達到24.8%。快速暴增用量的趨勢,主要是由於MEMS微機電麥克風具多項超越傳統麥克風的設計優勢。

在早期的消費性電子產品設計方案中,若是動圈式麥克風產品,則必須有線圈、振動膜、永久磁鐵等三項主要結構,傳統麥克風設計為由聲音、透過振膜帶動線圈、於磁場中往復移動自線圈產生電流,透過電流放大拾取音效出來。電容式麥克風產品則減省金屬線圈與永久磁鐵,僅利用振膜與電容兩片隔板間距的往復變化,產生電壓變化,而EMC元件體積可較動圈式麥克風大幅縮小。微機電式麥可風則是將麥克風改成矽晶片製程,將拾音振膜與背極板整合在矽晶片基礎上,體積可以做到極小、又可耐高溫。


MEMS麥克風元件特性 更適用於行動裝置

MEMS微機電麥克風相較於傳統的容式麥克風,因製程與材料特性使然,使得MEMS微機電麥克風具更高的應用優勢,尤其在現有的生產型態上,微機電形式的麥克風產品,更具有量產製造優勢。即便現在使用的麥克風大多數均為傳統的ECM(Electret Condenser Microphone)電容式麥克風產品,但ECM已有逐步被MEMS取代的趨勢。

ECM電容式麥克風技術已有數十年歷史,ECM的工作原理為利用具永久電荷隔離之聚合物材料振膜,進行拾音動作,當外部聲響出現時EMC元件的振膜產生同步共振,而共振現象使得具電荷隔離之聚合物出現微弱的電容變化物理反應,而EMC的拾音線路則是將電容變化值經過放大取得外部聲響的音效資訊。

而EMC麥克風由於結構簡單、原理單純,製程相當簡單,因此元件成本可以壓到相當低的價格,但EMC的元件問題在於,EMC使用的聚合材料振膜會因為設備或置放位置的空間溫度變化而改變,加上EMC麥克風的振膜耐熱度相當低,無法承受SMT的高溫回流焊法,因此導致量產過程必須使用手工焊接方式進行EMC的裝配,這會造成額外的成本發生,也會使得量產效能降低。


基於矽製程設計方案 MEMS麥可風元件體積更小

至於採MEMS微機電設計方案的麥克風,先討論基於矽晶片的麥克風製程設計。若MEMS麥克風採矽封裝,基板厚度可以壓縮至0.05mm,終端MEMS元件封裝成品可以達到僅EMC元件25%以下的厚度,而MEMS麥克風的結構耐震度也是元件優勢之一,採MEMS製作方案的麥克風可以達到10,000G的耐震,基本上為傳統EMC的3倍表現,另在系統功耗方面,MEMS麥克風的耗電也僅EMC的25%不到。

對比於EMC為較不耐熱的元件特性,MEMS麥克風為基於矽材料製程的元件,自然可以如同一般矽晶片般可承受260°C的高溫回流焊量產程序,這代表著MEMS麥克風也可如同IC晶片走SMT自動化打件、上料、焊接,這將會大幅簡省產線的製作人力投入,即便元件成本較EMC來得高,但也可自簡省的人力投入、彈性設計方案達到成本簡省目的。

此外,在元件受溫度的影響問題方面,一般MEMS元件大多內置ASIC進行元件功能的訊號控制、濾除雜訊等功能,同時ASIC也會提供MEMS穩定偏壓,但相對於MEMS提供的穩定運行環境條件,EMC由於不需要額外偏壓,反而容易因為溫度變化、產生較不穩定的拾音環境或是變動之電氣參數,影響擷取聲音的效能與穩定表現。

DIGITIMES中文網 原文網址: MEMS麥克風具降噪、高效能、小尺寸優勢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3&cat=10&id=0000307339_MSE24HA2430JUB8YB32EY#ixzz29blWb6CG

 

回頁首往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