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不符人性 穿戴裝置普及不如預期
2014/10/06-DIGITIMES企劃 穿戴式電子裝置,無疑是近兩年來電子產業界及相關媒體最熱衷討論的話題之一。不過事實上,穿戴式電子的發展已將近20年,只是此前的應用領域多集中於政府、軍用、貨運、交通及醫療保健等,與一般大眾生活有不小的距離,直到2009年,隨著各項相關技術的逐漸成熟及成本有所降低,穿戴式電子裝置才開始進入消費性應用,其中尤其以運動休閒類的穿戴裝置成長最為顯著。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許多電子資訊業者更將穿戴式裝置視為下一個救世主,認為藉由此產品趨勢能重現往昔PC所創造的輝煌。因此,我們在CES 2014展覽中,可以觀察到穿戴系統和智慧健康、智慧家庭、自動駕駛及3D列印並列為五大展出重點,此展覽還特別規劃 了Fitness Tech、Digital Health、Wrist Revolution三大專區,強調健康管理與腕戴革命。
國際大廠的動向也值得注意,包括Intel及 Qualcomm都已宣布要將穿戴系統列入長期規劃中,這樣的表態無異也是強化此趨勢發展必然性的強心針。再者,相關數據也支持了此期望的合理性。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ABI Research預估,穿戴式電子產品的2018年總產值將超過80億美元,出貨量將達到4.85億個,其中腕戴式產品為穿戴電子市場的出貨大宗,單一產值在2016年即佔總市場產值比例超過32%,高達22億美元。
相較於智慧眼鏡 智慧手表接受度較高
上述預估中所定義的穿戴式電子裝置,需符合五大要件,分別為:必須是能穿戴的形式,因此植入人體內的裝置不算、具備運算處理核心、擁有軟體系統、可無線/有線連接網路,以及具有感測器等。
然而,即使穿戴式裝置話題熱度不減,但我們可以感受到消費者似乎不是很樂意購買和使用穿戴式裝置,即便是目前最普遍的消費性穿戴裝置—智慧手錶。對於穿戴式裝置風潮,蘋果執行長Tim Cook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就穿戴式裝置市場而言,腕帶類的產品比手錶更有市場,他認為穿戴式裝置想要成為主流產品,必須能夠滿足用戶的需求,而相比於智慧型眼鏡類產品,手錶、手環更易於被消費者接受。
事實上,2004年時,微軟便已推出智慧手錶SPOT,由於當時網路不普及,此手錶的設計理念是通過FM電波向個人佩戴的SPOT手錶提供實用資訊,如咖啡店、天氣預報和鬧鐘等,每年的訂閱費用約為60美元左右,不過此產品並不成功。10年之後,三星電子也發布了Galaxy Gear智慧手錶,外觀頗為漂亮,但未獲得好評,這主要是因為三星的智慧手錶僅支援Wi-Fi和Bluetooth,需和行動智慧產品互連,且僅相容於三星產品。無論如何,相較於之前微軟的封閉式環境,三星產品已進展至開放環境。
Apple Watch 現身 可望推升穿戴裝置成長動能
再一次的,就如同Apple創造了智慧型手機的風潮,現在市場又開始寄望Apple Watch 能帶出消費者對於腕戴式手錶的欲望,且進而落實為消費行為。市場傳出,蘋果Apple Watch開賣時間將是2015年2月14日西洋情人節,僅管訂價過高,但市場仍高度期待Apple Watch可望大舉推升2015年穿戴式產品的成長動能。
研究機構Gartner研究總監Angela McIntyre便指出,蘋果Apple Watch的高價策略雖然將限制其市場佔有率,但由於該公司對設計和使用介面的專注,預期當Apple Watch在2015年開始出貨時將激起更多消費者的興趣。
除了Apple,其他大廠的腕戴式穿戴裝置產品也已在日前的IFA展中亮相,包括 ASUS 的ZenWatch,這是該廠商的首款穿戴式裝置。以及Sony新推出的SmartBand Talk。在這款產品中,Sony採用了超省電的E ink電子紙技術,並且在錶身設計有電源與音量鍵,讓SamrtBand Talk的功能再進化,除了可透過LifeLog記錄生活運動,還能接聽電話與瀏覽資訊。
開發更先進的技術 實現自然的互動及操控
雖然陸續有業者推出相關產品,但穿戴式裝置的普及速度仍不如預期,針對此一問題,深入關注穿戴式裝置發展的工研院南分院微系統中心陳弘仁博士提出分析,原因之一就在於目前的穿戴式裝置仍無法滿足消費者的期望。也就是說,目前的穿戴式裝置並無法提供自然的互動及操控、隨心所欲的資通訊服務、無處不在的隨身照護、時尚及酷炫虛榮的滿足,以及輕巧、無感、零手持等消費者所期望的條件。
這其中有一個很主要的癥結,就是目前很少有特別針對穿戴式裝置量身訂做的零組件,所以包括智慧腕表在內的產品,多是沿用智慧型手機等行動裝置所使用的處理器、感測器等元件,當然就無法超越可攜式裝置的框架,進一步滿足穿戴式裝置對於耗電量、智慧功能及系統可靠度的更嚴苛要求。因此,Intel的投入備受期待。
為了實現更符合人性期望的穿戴式裝置,相關業者和研究機構無不積極發展更完整及更先進的技術。以工研院的研發成果為例,包括單一晶片九軸慣性感測元件、手指精準凌空觸控模組、雙影像式深度攝影機、貼片式動態ECG監測模組、反射式動態血氧量測微系統,皆是為了進一步實現穿戴裝置理應提供的人性化科技服務。
從利基市場出發 健康管理市場可為
整體而言,至今仍未有領導廠商壟斷技術或市場,因此有志業者仍大有可為,且穿戴裝置的應用面向極廣,就目前來看,穿戴式裝置透過軟硬體整合,結合雲端資料分析技術,以針對運動休閒與健康管理提供服務等,也是頗具發展潛力的領域之一。
例如,金鼎聯合科技就已開發出智慧衣產品。在之前的一場「聯網產品智慧化服務專家座談會」中,金鼎聯合科技經理方智彰便提到,該公司利用不鏽鋼絲技術,結合母公司南緯實業的紡織技術,在多年前就已投入智慧衣的開發領域。
金鼎所開發的智慧衣產品主要是生理偵測衣,可以偵測人體的生理訊號,包括呼吸、心跳及血壓等,另外還包括可偵測運動時肌肉痠痛程度的智慧衣。據悉,這些智慧衣具有遠端傳送資訊的功能,可將偵測到的類比訊號轉換為數位訊號,傳送給遠端的處理平台或是智慧型手機,這樣的機制可以應用在遠端照護領域,也可以運用在運動管理上,例如歐洲某知名自行車品牌業者便與金鼎合作,以他們的自行車搭配金鼎的偵測衣,如此可以偵測到自行車騎士的生理狀態。
上述這個例子,是以利基角度切入穿戴裝置市場,也就是說,除了眼看即將被Apple Watch 席捲的腕戴式裝置市場外,其實還有許多新的可能性有待廠商的創新投入。尤其是對於台灣業者而言,善用既有的資通訊技術優勢,加上雲端服務平台的整合,將可望創造出更多的穿戴裝置應用模式。
DIGITIMES中文網 原文網址: 產品設計不符人性 穿戴裝置普及不如預期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3&cat=10&id=0000396231_C9N1YU3941YXO906V5327#ixzz3FK4CgZ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