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最新消息 > 2015電動車暨車用電子展盛大登場 台灣ICT產業開創新利基
2015-04-08

2015電動車暨車用電子展盛大登場 台灣ICT產業開創新利基


2015電動車暨車用電子展盛大登場 台灣ICT產業開創新利基
2015/04/08-DIGITIMES企劃 更新時間:2015/04/08 08:35隨著近年來美國車市穩定復甦,一年商機上看8,000億美元,吸引消費性電子廠商競相投入。在今年CES大展,除了可見到美日各大車廠齊聚,彷彿車展場面;許多參展的消費性電子廠商也都紛紛以提供車用解決方案為主軸,期望拓展車用娛樂和駕駛輔助市場。對於台灣傳統資通訊業者而言,除了扮演供應鏈關鍵角色,還應充分利用在其他車電產業的利基。

歷經2009年金融風暴後滑落到低潮,美國車市從一年出貨量僅1,000多萬台,到近年來穩定復甦,汽車年銷售量已成長到1,600萬~1,700萬台;以美國平均車價約2~5萬美元、豪華車6~10萬美元水準,相當於年產值超過8,000億美元,市場規模相當龐大,也吸引消費性電子廠商競相投入。


在今(2015)年1月6~9日舉辦的CES大展上仍延續去年氣勢,齊聚各家汽車大廠及車用電子品牌,儼然成為發表各家最先進車用電子技術的最佳平台,甚至被喻為新年的第一場國際車展。消費性電子廠商也在Apple carplay、Google auto driving與Tesla先進智慧車帶領下,包括索尼、松下、高通、輝達均紛紛以車用解決方案為主軸,拓展娛樂與輔助駕駛市場。

顯示器(Display)廠商同時看好在車輛應用領域將持續增加,從以往Tesla中控台17吋觸控螢幕滲透到儀表板、抬頭顯示器等。除了尺寸放大,還多了圓形、橢圓形等異形切割面板,單價、利潤都更佳,吸引大廠如索尼、松下、夏普,都宣示將加強車用零組件事業;LGD更放話,要爭取2016年車用面板市場龍頭;台灣面板廠群創、友達、華映,則在車用面板市場耕耘多年,市占率排名都位居前十位。

業者分析,對比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每支手機售價不過300~400美元,汽車單價動輒2萬美元以上,相關零組件價格自然可以賣得比較高。此外,因為汽車相關零組件對於耐候性、信賴度要求很高,技術上也有一定門檻,出貨穩定且持久,得以維持穩定利潤,吸引眾多電子大廠加入戰局。


全球車用市場崛起 零組件增車電產品與服務

根據工研院IEK統計,2013年全球汽車電子產品市場約1,670億美元,預估到了2019年將倍增達3,011億美元,資通訊在車輛科技與創新應用比例與日俱增,包括:2013年動力電子系統約占552.2億美元、車身電子421.1億美元、駕駛資訊電子系統244.6億美元、車用安全電子系統240.6億美元、底盤電子系統193.7億美元、車輛保全系統44.8億美元。

全球百大汽車零組件業者,約有27%從事與汽車電子相關的產品與服務,前三名依序是Bosch、Denso、Magna,營收分別為406億美元、402億美元與318億美元;韓系Mobis則已進入前5名,2013年營收成長14.3%;日系廠商雖然獲利,但受到日圓貶值影響,反而出現負成長。

工研院IEK智慧車輛與系統研究部石育賢進一步表示,台灣內需市場在國產車帶動車用電子產品日益增加的情形下,總體汽車電子市場產值將從2013年約新台幣1,339億元,每年成長10%。這將促成「先進安全駕駛系統(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t System;ADAS)」的發展,包含:車用影像系統、盲點偵測、車道偏移、停車輔助系統、車用LED系統。隨之帶動進口車在OES或AM市場上,訴求搭載台灣汽車電子產品,如Toyota外銷中東地區已超過8萬輛,裕隆經由大陸銷往俄羅斯、北美的胎壓偵測器與倒車雷達產品,都是有利於車用電子產品發展的利多因素。

此外,預估到了2020年,全球中古車數量將達到13億輛的龐大規模,也建議能善用AM(After Market)需求,帶動ICT後裝市場商機。又以亞太地區總數排名第一、其次為北美;而亞太地區除了大陸外,東協與其他地區將共有約8,500萬輛車正在運行,必須提高台灣汽車電子產品滲透鄰近東盟新興市場的出口競爭力。


由次系統切入 台廠以ICT為利基

當原來各自獨立發展成熟的駕駛資訊、安全輔助和車身電子等領域,已開始出現次世代智慧車電的系統整合產品;並受到大陸面對交通壅塞、空氣污染、限制車牌等因素影響,以及每年200種車款上市的需求,車用電子將成車廠創造差異化、客製化方式加值,使用率將持續攀升。石育賢認為,隨著國際資通訊(ICT)大廠紛紛投入發展,台灣業者可望乘著這波浪潮,在資通訊與車用零組件產業的利基上,積極跟進智慧車輛新趨勢。「建議未來在後進廠商越來越多的情形下,應以次系統作為整體國產化目標,才能跟上潮流。」

同時評估台灣車電廠商投入與否的要件,在於技術可行及產品屬於必要的選購配備?環顧台灣車電產品在導航、多媒體與車用影像項目發展居多,隨著聯網車輛(connected vehicle)的資通訊技術日漸成熟、東協新興市場動能攀升及各國重視節能車輛推動下,未來新型智慧移動載具將以點對點的運輸型態出現,台灣業者已具備從消費性轉向車用資通訊硬體與服務能力,逐漸切入國際車廠供應鏈。而車身電子、車輛保全及娛樂系統,將是目前已熟悉智慧建築、智慧工廠等台灣ICT業者可發揮之強項。


從娛樂晉級安全應用 ADAS扮演關鍵角色

隨著物聯網技術在2014年突飛猛進,車用電子應用也從過去集中於影音娛樂系統,開始轉向為智慧汽車與車聯網,扮演如汽車大腦的輔助角色。歐美及大陸等主要汽車生產大國已從過去被動安全轉型,開始將主動式安全技術納入新車評等標準。包括美國在2007年立法強制要求4.5噸以下車輛,以及歐盟在2014年11月規定所有新車均須強制裝配胎壓監測系統(TPMS);美國同級新車自2018年5月起,還須安裝智慧後視攝影機。另從2012年開始,所有在美銷售的乘用車必須配備電子車身穩定系統(ESC),歐盟宣布於去年11月1日起,新上市的3.5噸以下車輛跟進。

因此也刺激ADAS系統的全面升級浪潮,必須新增車用雷達、超音波感測、影像感測及影像辨識等技術,再由車載系統全面整合分析車況與車外環境的所有資料,預先警告駕駛者可能發生的危險。豐田、現代、賓士、BMW、奧迪、福特等汽車大廠,都在今年CES發表新一代產品。除了吸引輝達(NVIDIA)、高通等晶片廠積極搶進卡位,台灣的華邦電、偉詮電、宜鼎、宜特等業者也順利打進供應鏈。

石育賢認為,最快到了2020年,車輛安全系統將不再僅限於影像感測器,而必須以此為基礎,兼顧能從車輛安全與資通訊系統取得更多資訊,達到主動式安全控制。建議台廠應從歐美先進國家開始,建置高質化車電產品發展規劃,再逐步進入中資企業的車廠。ADAS系統模組廠商運用,須發揮整合效應,將原有領域優勢延伸至車輛產業,亟須對下游整車應用環境充份瞭解。

但礙於整車業者開發能力有限,須法人車載平台作為測試驗證之用。石育賢也坦言,現今台灣產業從元件到整車的整體配套仍嫌不足、元件或次系統欠缺Function Try to Production整車測試驗證平台與標準程序,形成廠商各自努力,卻礙於中小企業居多,欠缺整體綜效。

建議未來台灣車電廠商若想投入發展,首要客觀審視自家產品的質量,積極參與跨國公司資源配置,成為產業鏈中一環,或獨立成為車輛零組件供應商。分別與整車同步開發,重建整車與零組件的緊密關係;提高企業自身研發能力,零組件廠應重視製造技術和裝備技術研究,以提高效率與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

進而藉合作、併購方式進入國際供應鏈,積極與跨國企業技術合作,購買相關產品、技術及關鍵設備;適時併購或入股限於困境的中小企業,獲得產品品牌、技術以延伸產業鏈,致力提升零組件的水準。目前台灣也有多家IT集團透過成立子公司或併購現有公司方式,跨業佈局車電市場,縮短前期進入時程。

DIGITIMES中文網 原文網址: 2015電動車暨車用電子展盛大登場 台灣ICT產業開創新利基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3&cat=10&id=0000419064_CHH1NDID5E4EG6519GKXT#ixzz3WfxTumLQ

 

回頁首往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