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最新消息 > Force Touch擴展觸控人機介面應用全新價值
2015-10-02

Force Touch擴展觸控人機介面應用全新價值


Force Touch擴展觸控人機介面應用全新價值
2015/10/02 02:21-DIGITIMES企劃 多點觸控技術讓電腦人機介面出現大轉變,不僅操作變得更直覺,也讓運算裝置設計更簡潔,Apple甚至提出全新Force Touch觸控技術同時導入更多加值應用,透過創新觸控機制,改善行動裝置人機介面操作體驗…

Force Touch技術是Apple針對新款Mac Book筆記型電腦與Apple Watch智慧手錶人機介面導入的觸控新技術,Force Touch技術的設計背景除是改善Apple產品本身的人機介面應用體驗外,也讓觸控板或是小尺寸觸屏人機操作機制多了更多應用可能性。


Mac Book率先導入Force Touch技術

觀察Force Touch技術內容,先看看Mac Book筆記型電腦率先導入的Force Touch技術內容。在新版Mac Book筆記型電腦所使用的觸控板,其實跟過往Apple筆記型電腦已有大幅變更,先瞭解舊版Apple筆電的觸控設計內容再來比對新版設計就能理解新/舊技術的關鍵差異。

舊版Apple筆電採用的是以電容觸控感測技術為基礎的觸控板,與WinTel的筆記型電腦不同的是Apple筆電觸控板並無提供對應滑鼠左/右按鍵的實體按鍵設計,Apple筆記型電腦用戶必須透過壓按整個觸控板的方式下達對應單鍵滑鼠的操作執行指令。

而從未搭載Force Touch技術觸控板的Apple筆電來觀察,雖然Apple筆電的觸控板越做越大片、也支援便利的多點觸控感測體驗,但實際上處理滑鼠按鍵的操作機制為透過整片觸控板上緣下方轉軸機械結構、透過壓按整片觸控板的上/下機械動作處理【滑鼠按鍵】的人機介面動作指令,但若終端用戶壓按觸控板的時機為手指略居觸控板下緣就會相對好按許多。

若壓按觸控板時手指位置恰巧在觸控板略微上半部位置,則壓按力道就可能就會因為類似翹翹板機械結構限制、造成壓按指令的手指施力較大才能完成操作,導致用戶操作不適。


觸控板搭配感測器整合 觸控體感回饋精確度大增

對支援Force Touch觸控技術的新版Mac Book設計內容,即在觸控板操控機制導入號稱3D壓力感測機制,透過感測器的輔助可以讓系統解析更多用戶觸控操作與觸控手勢,與一般觸控板設置機制檢視Force Touch,其觸控機制為在觸控板角落下方設置4組震動回饋元件,用以感測用戶壓按觸控板的力量細微差異,同時在玻璃材質的觸控板下也加入了觸覺引擎(Taptic Engine)。

透過Taptic Engine輔助,用戶可在進行觸控板點擊行為後即時獲得Taptic Engine產生的振動回饋,讓終端使用者的操作可以獲得即時的點擊【觸感】回饋,使筆記型電腦的觸控板不僅只有單點或多點觸控(Muti-Touch)差異,而是還能依照用戶壓按力道、壓按時間、壓按時機即時回應操作回饋與處理觸控指令。


Taptic Engine輔助回饋 提升操作實感

建構Force Touch觸控技術方案、與在觸控機制整合Taptic Engine輔助回饋,其實Apple現有的技術方案仍採多晶片的形式進行功能整合,若後繼Force Touch觸控技術方案、Taptic Engine輔助回饋將導入智慧手機或是平板裝置,而Force Touch相關晶片、數位類比轉換器元件是勢必需進一步整合,朝結合觸控IC、甚至是SoC化方向整合發展,才能進一步降低整合料件數量與成本,同時優化Force Touch系統設計效能與品質。

基於Force Touch觸控技術方案之上,Mac Book還追加了新的Force Click人機互動機制,Force Click加強傳統觸控板的進階操控體感,例如,傳統觸控板僅能感測單次或連續多次的壓按行為,但卻不能精確辨別壓按力道狀態。

Force Click則可透過感測器整合輔助回饋設計達到精確判斷壓按力道,進而透過壓按程度差異對應產生所需的互動功能。例如,透過Force Click搭配context-sensitive技術可啟動在不同Force Click狀態下的差異內容顯示,讓用戶減少操作程序、同時卻可得到更多內容反饋,在Apple的技術展示中就以網頁瀏覽、電子郵件等使用情境展示Force Click的效用。

例如,當用戶運用Force Click壓按網頁的文字內容、Force Click對應即進行檢索該文字詞條的維基百科內容;或以Force Click點擊電子郵件地址時對應標示該地址定位的地圖資訊;甚至在播放影片時透過Force Click差異對應變更播放速度等。

 

DIGITIMES中文網 原文網址: Force Touch擴展觸控人機介面應用全新價值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3&cat=10&id=0000445107_TKL2G3W1L07L9M8NTBNDG#ixzz3nN0RyPLx

 

回頁首往頁首